在全球医疗健康领域,患者角色正经历一场深刻变迁:他们不再只是治疗的被动接受者,更成为医疗生态中积极的参与者、倡导者和合作者。在中国,这一趋势尤为显著——患者组织逐步壮大,从分享疾病知识、诊疗经验,到推动诊疗规范、参与新药研发,乃至影响政策制定或落地,患者声音正转化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力量。
然而,仅靠患者群体的自我探索远远不够。如何系统性地收集、识别并转化患者需求,将其融入医疗实践与制度创新中,仍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长期课题。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跨国药企,诺华坚持将对患者的承诺融入在华发展的基因。2025年6月,履新诺华中国区总裁一周年的李尧带领团队发布了全新的中国愿景:成为“在中国最有价值、最值得信赖的医药健康合作伙伴”。在近期第三届诺华中国患者日活动上,他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中强调:“这一愿景的核心,始终是患者。”
从陪伴到引领,推动患者走向行业中心
“以患者为中心”是医药行业老生常谈的一句话,但对诺华而言,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早已转化成为指导可持续行动的准则。自2023年起,诺华中国连续举办三届中国患者日,从最初播下理念的种子,到如今成长为链接医药各方伙伴的平台,这一旗舰项目也成为诺华践行患者承诺的重要标志。
10月15日,以“聚能患者,引领未来”为主题的诺华中国第三届患者日在上海举行,会议汇聚产、学、研、患多方代表,围绕“众力共策、携手共进、聚能共赢”三大板块展开深度对话。区别于前两届主题的“守护”“超越”等关键词,本届患者日主题升级为“引领”,进一步彰显了患者在医疗系统的价值。
“从全球来讲,患者的声音在近几年来都是越来越活跃的,在中国尤其如此。”李尧注意到,中国患者的需求非常庞大,并且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和具体,而中国的患者群体组织发展非常迅速和成熟,汇聚了大量的患者,尤其在新媒体和社交网络中非常活跃,患者组织中也培养出了很多专家型人才,甚至在研发和医学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
让李尧印象深刻的是,不少患者群体的组织者,不仅带来很多关于患者需求的信息,分享自身的最佳实践,还能在国际的舞台上分享经验,与不同国家的患者组织互相交流。
在李尧看来,除了提供创新药物,药企对患者的关怀也应延伸到患者治疗之外的多个层面,“我们希望通过持续对话,识别并探讨患者在生活、精神与社会层面的真实需求,从而在治疗之外,提供更实际的支持。”
除了诺华中国患者日这种每年一次的聚会,入华近40年的诺华还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持续支持患者。比如,诺华在心血管领域支持发起的“护心小爱”项目,作为聚焦心血管健康的大众科普平台,已覆盖超千万人群。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届患者日活动期间,诺华宣布启动诺华患者志愿者服务项目——诺力同行。该项目将通过建立系统化、长期化的员工志愿者机制,鼓励诺华员工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深度融合患者实际需求,为患者群体提供可持续的支持,这也标志着诺华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延伸至组织文化与社会价值层面。李尧表示,他本人也非常期待成为其中的一份子,用实际行动服务患者。
从药物研发到多元可及,诺华系统构建患者支持生态
诺华对患者的支持,外显于理念倡导,内固于产品根基。对诺华而言,支持患者不仅体现在文化理念与平台建设中,也贯穿于从药物研发到药品可及性的全链条。
过去四十年,诺华已累计带来超过100款创新药及新适应症。今年至今,诺华就有9款新药和新适应症获批。在创新疗法的本土落地上,诺华走在了跨国药企前列:不仅首个将小干扰RNA(siRNA)药物引入中国,也即将成为国内首家落地放射配体疗法的企业。
除了积极将全球的创新成果引入中国,诺华还怀着开放的心态与本土创新势力合作,融入中国医药健康生态。2025年以来,多笔跨国药企与中国本土创新药企达成大额BD交易,让中国创新药成为全球市场的焦点。而实际上,更早之前,诺华已经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中国医药行业和市场的肯定和信心。比如2024年初,诺华与舶望制药就RNAi疗法达成两项独家许可与合作,充分展现出这家跨国药企巨头在华投入的远见与执行力。李尧表示:“得益于一系列支持政策、人才等条件,我们已经看到目前中国的创新和整个生物科技产业,基本达到了全世界最先进国家的水平,目前全球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创新药物管线是来自中国创新企业,我们也看到中国创新药企的管线中,大约有19%是具备First-In-Class/Best-In-Class潜力的药物。”
上述决策和成果的达成,背后都是对中国患者需求的持续倾听和快速响应。一方面,诺华通过与患者组织的深度沟通,精准发现尚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将其传递至研发部门,确定创新研发的方向和优先级;另一方面,诺华还会将患者声音适当融入到临床试验设计中,确保药物研究更贴近患者实际期待,同时优化患者在临床试验中的体验。李尧表示:“通过聆听患者的声音,可以推动我们开展更前瞻性的合作,确保我们在新疗法落地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更好的服务。”
“引进来”只是服务患者的第一步,诺华正积极破局下一步的难题——如何让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在本届患者日期间,有患者代表提到,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北京、上海无法代表全国情况。这种真实的观察和声音再次击中了李尧的内心:必须与医保、商保等机构加强合作,支持不同区域的患者,减轻负担,提升药物的可及性。
自2017年以来,诺华已有近40款药物及新适应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多款药物列入各地惠民保特药目录,其中凯丽隆®晚期乳腺癌适应症曾进入37个惠民保项目。2025年,国家医保局首次提出商业保险创新药目录。对此,李尧也表达了期待的态度:“商业保险的补充对提升患者可及非常关键。”
除了院内市场,诺华还在零售药店、电商等多渠道发力,力求让创新药品触及更多患者。李尧认为,中国在药品服务方面应该是最便捷和灵活的市场之一,尤其在中国有很多新兴的电商渠道。对诺华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我们的药物在不同渠道中的可及性。无论是实体药店,还是是电商渠道,诺华都在尽一切所能,一方面保证创新产品的供应,另一方面共同促进患者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提升。
不仅在北京、上海等中国一二线城市,诺华长期以来还在关注中国基层市场。目前,诺华的团队已经和超过1000家县域零售药店开展合作,为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患者提供更及时的服务。
李尧认为,患者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并在健康管理与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性。随着多元化、个体化的医疗需求的发展,相信在未来,行业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去落实,更好地支持中国的患者及患者组织,共同提升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
从搭建患者交流平台到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从药物创新到提升药物可及,诺华所践行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本土化战略,更是一种与患者同行、与中国医疗生态共进的长期承诺。正如李尧所言:“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为患者创造更多价值。每一点改变都有意义,我们也一定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