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承 技术流动 患者获益
眼科医生星火计划光明基金项目中期进展通报
- 中国每年新增盲人大约45万人,低视力135万人,其中80%是可修复性眼病,而中国的眼科医生仅有2万余名,医疗资源极度缺乏。
- 随着新技术进入中国,我国的眼底病领域发展近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进步,但我国的眼底病医生队伍相对不足,并且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 患者自身认知不清;基层医院无力诊断;能够诊断但缺乏治疗条件三种情况成为眼底病患者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无法挽回的视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 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诺华公司独家支持的“眼科医生星火计划光明基金”项目意在帮助眼底病医生队伍迅速发展,帮助欠发达地区基层医院提升临床水平,从而使更多眼底病患者迅速而有效的获得治疗。
- 诺华致力于推动中国眼底病领域学术和临床诊疗的持续发展,造福中国患者。
(太原,5月29日)第19届全国爱眼日来临之际,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生星火计划光明基金媒体见面会在太原召开,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北大人民医院黎晓新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陈有信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黎晓新教授指出:“中国眼底病领域的发展与国际眼底病诊疗新技术的飞速进步是息息相关的,我国的眼底病领域发展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医生队伍相对不足,并且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医师协会发起的眼科医生星火计划光明基金项目,得到诺华公司独家支持,意在拓宽中青年医生培养渠道,帮助基层医院提升临床水平及建立规范诊疗体系,从而使更多眼底病患者获益。”
该项目覆盖全国21个省市的45家基层医院,自2013年12月启动以来,50名学员已全部到岗展开教学和临床实践。
现状:专家超负荷 患者求医难 基层待提升
“53岁的我突然发现左眼视物缺失、变形、模糊,我跑遍了我们那所有医院眼科,有的医院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最后一家诊断结果是“黄斑变性”,但本地医生告诉我没有治疗条件,拖延下去会失明,我只能赶紧去北京大医院。”
在好大夫在线10万余条有关眼底病的咨询中,这是一个典型缩影。自身认知不清,基层医院无力诊断,地方上能够诊断但缺乏治疗条件等几种情况成为眼底病患者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无法挽回的视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北京协和医院陈有信教授指出,眼底病是拖延不得的,一些眼底病在急性进展期可在短短2-3个月内就造成失明的严重后果,即便不是急性发作,及时规范的治疗也是挽回视力的唯一有效方法。以湿性老年黄斑变性(wAMD)为例,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化的治疗,2年内85.1%的患者视力将降至法律盲(注:视力小于0.1),意味着十人中有八人将失去视力。
“门诊上我常常看到就诊太晚,无力回天的病人,让人非常痛心。”陈有信教授谈到,“我每周出三次门诊,两天手术,门诊每周平均总共能够看大约200个病人,手术大约十几台”这样超负荷的工作量是我国三甲医院医生的平均状态, “来找我的病人有60%以上来自外省市,大多是在当地诊断不明确,或者无法获得有效治疗的情况”,陈教授补充道。即便如此满负荷运转,三甲医院能够帮助的眼底病患者,相比我国每年新增的病人仍是杯水车薪。
根据全国防盲办公室2006年公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出现盲人大约45万人,低视力135万人,其中80%是可修复性眼病,而中国的眼科医生仅有2万多名,眼底病专科医生更是少之又少,许多病人的光明就在辗转求医路上慢慢流失。
光明基金:梯队建设 技术流动 患者获益
黎晓新教授谈到,眼科学的范畴很大,目前医学界已知的眼科疾病有高达500余种,并且很多眼科疾病是全身疾病表现的一部分,许多全身疾病在眼部得到体现并造成危害。具体到眼底病领域,我国眼底病领域在近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自80年代后期激光技术被引入中国,到90年代的光动力疗法,直至近几年的抗新生血管药物进入中国,使得过去大量无法治疗的眼底疾病有了解决方法。而新技术的应用也对中国的眼底病医生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迅速培训出大量的眼底病医生,以使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有效而规范的治疗。
同时,眼底疾病辨别和诊断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认知,来自临沂人民医院眼科的张迎秋医生表达了基层医院在这方面的无力与无奈,张医生表示,即使通过各种学术会议了解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眼底病诊断知识,当遇到复杂的、并发的眼底病时,基层医院仍然是束手无策。
陈有信教授补充道,以老年黄斑变性为例,当它与白内障或其他出血性眼底病同时发生时,OCT或眼底造影辨识难度极大,此时要求临床医生有着长期积累,扎实的眼底病功底和大量的临床经验,加之一些眼底病的发病率不高,在地方医院更是缺乏诊断和治疗经验。即便有些基层医院有诊断能力,在玻璃体注射等眼底病治疗方面,地方医生更是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实践机会,个性化治疗方案方面更是缺乏权威规范的指导。
复杂眼底病诊断难、缺乏规范化治疗知识等现状,加之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光明基金项目的诞生,2013年12月,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的权威专家组启动并精心设计了包括眼底病内科、外科、诊断、指南学习、标准化流程、见习和手术观摩等一系列全套24周学习方案,并且按照眼底疾病种类系统教学。
首期招募的50名学员来自全国21个省市45家医院,绝大多数是二线及二线以下城市的基层医院。甄选出的学员需具备扎实的眼科功底,拥有4年以上眼科工作经验,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跟随导师进行半年脱产学习,并于2014年2月陆续开始进修课程。截至5月底,全部学员已到位并跟随导师在门诊、手术、培训班等方面系统学习。
“跟随导师出门诊的过程中,我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许多眼底病是以前闻所未闻的,读片和手术的过程中导师也会针对每一种情况随时详细讲解。”学员代表谈到。
“传统的模式下,患者追着大医院权威专家,辗转千里寻医,光明基金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学术的传承,更是让新技术流动起来,让高质量的医疗资源留在患者身边,让更多患者就医不离家”陈有信教授说道。“与此同时,科普教育也不容忽视,55岁以上的老年人应该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及早发现隐藏在眼底的隐患。”
门徒不仅是徒弟,更是跟随者,在光明基金项目中,导师传递给学员的,不仅是新技术前沿知识的火花,更是规范化的体系思维和大医严谨的治学精神,帮助基层医院建立规范化的眼底病诊疗体系,传承名医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
“光明基金目前尚处在摇篮阶段,我们希望它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培养更多医生,帮助更多患者重见光明。”黎晓新教授表达了对光明基金的期望。
MCC Code:LUC140526253(2014-5-26)